泰有新闻 | 一箭6星!天仪研究院第20次太空任务圆满成功

01 全球InSAR卫星新标杆:有序推进地表形变干涉测量业务化进程
同时,“天仪42星”还具备业务化InSAR能力,可实现对地表毫米级形变监测。其在自然资源管理、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监测、海洋与海岸监测、灾害应急管理等关乎民生的关键领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常态化、高品质、自主可控的商业SAR图像数据服务。
“天仪42星”入轨后,还将与神启号01星、涪城一号协同开展重轨干涉成像,可为全球提供干涉测量周期为3-4天的业务化InSAR服务。

02 光学遥感新利器:引领地质探测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新局面
此外,“天仪29星”攻克了高可靠性一体化光机系统设计、高可靠性红外焦面滤光片分光技术以及相机TDI多谱带可见光探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突破为卫星数据在地质环境遥感领域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天仪29星”能够为地质与环境的探测、监测、识别、解译与分析提供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及专业分析服务。其应用范围涵盖矿物成分探测、岩石类型识别、蚀变信息提取、土壤质量评估以及水体污染监测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高质量的数据与服务,“天仪29星”将助力科学家更精准地解读地球的地质构造,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该相机选用的CMOS探测器,具备高量子效率、低噪声性能以及高速成像能力,能够有效满足实时监测与快速响应的多元化应用需求。特别在水体环境遥感应用领域,“天仪35星”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对水体污染、水质监测、藻类生物等信息进行精准探测与分析。此外,“天仪35星”还可用于陆地环境遥感应用,包括土壤、植被等信息监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此外,天仪研究院还将联合张掖SAR星座的神启号02星与上述两颗光学遥感卫星开展光-SAR协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实现两类遥感数据的高效融合处理与精准利用,提升复杂环境下对地观测数据的完整性、精准性和时效性,为灾害应急监测、环境监测、资源动态评估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空天信息支撑。

03 前沿太空试验场:刷新空天信息技术在轨验证与深空探测纪录
这两颗卫星搭载了支持200Gbps、最远通信距离2000km的激光通信载荷,并集成了太空服务器、星算计算机、电推进等先进设备。它们将在轨验证多项6G和空天信息技术,如智能语义通信、星载核心网、星地高速传输、IoT数据库与图像推理等,推动“天数天算,地数天算”愿景落地,为我国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天仪34星”是南方科技大学首颗面向空间科学研究的微小卫星,主要载荷为南科大自主研发的空间电场测量载荷和极光相机载荷。“天仪34星”还搭载了天格载荷(空间γ射线暴探测载荷)、广西大学CXPD载荷(空间X射线偏振探测载荷),以及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星地IP链路终端和热电验证单机。
其中,空间电场测量载荷通过天线测量空间等离子体中的时变电场,为地球磁层、电离层监测提供了关键手段。此次载荷搭载是全球首次在微小卫星平台上部署超10米电场天线(最长达12米),刷新了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的纪录。这一突破使得微小卫星能够进行高精度电场测量,为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天仪34星”搭载极光相机载荷,首次通过微小卫星平台实现极光光学观测,单次飞越极光带可连续记录9分钟动态数据,助力研究太阳风与地磁层相互作用。其在轨运行将聚焦空间天气及太阳风-磁层耦合研究,为提高预报精度与航天器运行安全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同时,天仪研究院还将依托三颗科研星,验证星地IP实时数据交互、热电转换、星间激光通信姿控等关键技术,提升卫星在智能测控、能源效率、数据传输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为新一代高性能SAR卫星组网提供技术支撑。
04 商业航天新里程:一箭6星批量化部署全面赋能产业应用生态建设
此次发射是天仪研究院首次一箭6星任务,也是天仪第20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完成了37颗卫星的体系化部署,不仅实现了从“单星验证”到“批量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更构建起了全球首批C波段商业SAR卫星从"卫星设计-星座运维-数据服务"的全产业生态链。
同时,此次一箭6星发射全系列覆盖了天仪研究院20kg至300kg级卫星平台产品,标志着天仪研究院小卫星技术发展迈入新阶段,也是天仪研究院卫星产业化应用的新起点。天仪研究院将始终致力于遥感卫星和科研卫星平台的创新研发,不断突破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持续推进商业小卫星技术体系的迭代升级。
后续,天仪研究院将持续以“为商业SAR遥感卫星的规模化组网运营提供全链路技术支撑,打造高可靠、高性能的SAR星座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赋能空间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生态建设,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